2022年,枣庄市生产总值达2039.04亿元,较2008年翻了近一番

文山教育局 2023年05月26日12:00:10 云南教育网 152

2022年,枣庄市生产总值达2039.04亿元,较2008年翻了近一番

  中国网新山东5月25日讯 5月24日,枣庄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枣庄市“加快项目建设 推进城市转型”新闻发布会,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市城市转型促进中心主任秦魁,市城市转型促进中心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刘纹学,市城市转型促进中心重点项目建设服务科科长侯长振出席发布会,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科长褚苗主持新闻发布会。

2022年,枣庄市生产总值达2039.04亿元,较2008年翻了近一番

  秦魁介绍,近年来特别是“十四五”以来,枣庄市发改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,牢固树立“大抓项目、抓大项目”意识,全力以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,为深入落实“强工兴产”,实施“工业倍增”夯基垒台、厚植优势,实现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。

  以创建“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示范市”为引领,聚力推动产业升级,做大现代产业集群;持续加强环境治理,建设生态宜居城市;着力增进民生福祉,共享转型发展成果,奋力谱写了新时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“枣庄篇章”。

 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,致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。针对传统能源产业占比较高的状况,致力推动产业结构向“新”突破,质量效益向“优”进阶,坚持存量膨胀和增量崛起并重,加力提速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。2022年,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039.04亿元,较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之前的2008年翻了近一番;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22年的9.5:39.4:51.1,第三产业占比较2008年提高了22.7个百分点;加快构建“6+3”现代产业体系,全力擦亮“中国北方锂电之都”城市名片,精密部件、医药健康等4个产业入选省“十强”产业“雁阵形”集群;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.04%,比2008年提高29.77个百分点。

 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,致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,以最大决心修复历史遗留生态问题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、生态幸福感。2022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5天,较2018年增加63天;PM2.5、PM10年均浓度分别较2018年改善31%、34%。9个省控以上河流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体标准,是山东省唯一一个水体优良比率达100%的市,获得2022年度国务院河湖长制督查激励。先后创成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绿色出行城市、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等一批“国字号”招牌。

 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,致力推动发展成果普惠共享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资源优先配置、资金优先落实、政策优先安排,持续缩小区域之间、城乡之间、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,脱贫攻坚全面完成,乡村振兴扎实推进,获批建设全省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,浓墨重彩绘就具有枣庄特质的共富底色。2022年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8%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727元、20858元,是2008年的2.77倍、3.64倍。枣庄翼云机场、庄里抽水蓄能电站、“两库四河”水系连通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,强化了城市硬件,提升了城市能级。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提速创建,创业投资增量、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,营造了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。

  时刻“心里想着项目、眼里盯着项目、手里抓着项目”,2021年以来,创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,实施省市重点项目528个,总投资7640余亿元,累计完成投资1355亿元,180余个投资规模大、引领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竣工投产,切实以项目之“进”支撑发展之“稳”。

  一是坚持超常举措强力攻坚。按照市委、市政府部署安排,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并深化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,形成从项目谋划、入库管理、开工建设直至竣工投产的全流程、闭环式管理服务新模式,构建市级领导、市直部门、项目专员、项目单位“四位一体”帮包服务机制。每年分别明确27名市级领导、79个市直部门、80位左右的项目专员,帮包服务160余个省市重点项目。截至目前,市直部门及专员共开展化解难题、对上争取等方面工作1450余项,真帮实包成效明显。

  二是坚持有解思维破解难题。优化联席会议制度,集全市之力打通问题收集、化解渠道,全面保障服务项目建设。每月由常务副市长召集召开会议,对特别重大项目问题提请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,实行让项目单位谈问题,市领导顶格协调推动,市直部门提出解决措施。截至目前,三年共研究解决问题170余个,取得较好工作成效。创新开展“小问题大麻烦”集中攻坚突破行动,为枣矿物流园储配煤基地、博雷顿新能源汽车等10余个项目,有效化解线杆迁移等小问题引发的“大麻烦”,保驾护航项目建设。

文山教育局